第24节(2 / 3)

称号。加了这个头衔,他便能以宰相身份参预政事了。

说来也是凑巧,韩休刚罢相没多久,张九龄就起复回朝了。

李隆基挑挑拣拣一个多月也没挑出心仪的宰执人选来,乍然一见久别多时的张九龄,顿觉眼前都亮堂了。

没办法,即使年过半百,张九龄瞧着依然冠绝群臣。

女子丰腴些是美的,可朝中那些大老爷们被优渥的生活养得大腹便便、肥头大耳,哪有什么俊逸风骨可言?

既然是每天都要坐一起商讨政事的宰执,那肯定是要挑长得顺眼且说话中听的。记得张九龄归乡守孝前他们君臣相处就很愉快!

就是你了,张爱卿!

那天李隆基邀张九龄坐下叙了许久的话,翌日便命人拟旨安排张九龄的新职位。

张九龄这位新宰相便在开元二十一年的最后一个月新鲜出炉了。

这些朝堂上的弯弯绕绕三娘还不太懂,她只知道自己又见到张九龄这个格外博学的前辈啦。

三娘高高兴兴地跑过去喊了人,瞧见张九龄已经穿上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穿的紫袍,便知道他如今正式回朝当官了。她好奇地追问:“您接下来也住这儿吗?”

张九龄道:“对,这儿离圣人居所不远,圣人有事相召也方便。”

三娘道:“那我读书读到有不懂的,可以来请教您吗?”

张九龄道:“若是我正好在的话,你只管问就是了。”他答完又问三娘都读了什么书。

一问之下张九龄不由有些惊讶,这每天几乎都要看完一卷书的阅读量便是许多读书人都比不上。

张九龄颇觉稀奇地询问:“你都看得懂?”

三娘道:“有些看不懂,所以有疑问我都攒下来请教阿泌哥哥,要是遇上我们都琢磨不明白的便去找贺学士他们请教。您往后能住在这儿的话,我们就近问您就成了!”

张九龄笑道:“问我是没问题,就怕贺学士知道会吃味。”

他虽然才回长安没多久,却也听说了贺知章对这小孩另眼相待的事。

据说贺知章每天早上都带着这小娃娃到处遛弯,偶尔还会约上钟绍京。

想来就像他爱惜李泌的天分、称呼李泌为“小友”一样,贺知章也是极爱重三娘这个小小的忘年交的。

要不三娘的神童之名是怎么传到御前去的?

分明就是贺知章有意援引。

当然了,肯定还得圣人有这个心思。

想到朝中的诸多杂事,张九龄心头也是思绪万千。

都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他却还不能太过得意,以免像韩休一样只干了几个月又被罢相。

这可是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位置。

有几个人没幻想过自己手握权柄、一展雄图?只是越到这种时候就越该谨慎行事,不能在这节骨眼上行差踏错。

人人都说如今的大唐是万国来朝的太平盛世,可张九龄看出了这份繁盛底下的危机重重。

首先就是京师与地方上的联系逐渐变得薄弱,政令与地方奏报等不能有效地上传下达。

其次是圣人为了开疆拓土重用了不少武官与异族人,这些人大多戍守一方,对当地的军队有着极大的掌控力。

这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上。

朝廷根本不知道他们会在地方上干点什么。

张九龄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一眼便看出这里头埋藏着的祸根。

许多问题一旦爆发出来,大唐危矣!

如今得居相位,张九龄想做的事非常多,他不想大唐好端端的盛世在他当宰相期间出问题。若是当真如此,他百年之后有何颜面去见张说他们?

只期望他们圣人依然是英明的圣人。

这年的立春和小年挨着, 温泉宫中热闹得很。

先是早上祭祀青帝,梨园那边派出许多人来演傩戏,三娘开开心心去凑热闹, 一群小萝卜头挤在一起看人穿着大花裤子用极其夸张的动作又唱又跳,仿佛在驱赶这一整年的灾疫。

接着有人抬着花里胡哨的大土牛绕场一周,据说是周时便有的习俗, 要天下人重视农耕。小孩子哪里知晓这么多,只觉曲好听、戏好看,那戴着大花的、比人还大的土牛也很有意思。

热闹完了,还能一起吃朝食。外官只有五品以上官员才有资格吃廊下食, 也就是大唐高阶公务员工作餐, 一般只供应一百盘,有羊肉、汤饼以及热腾腾的肉粥, 以便朝臣们能够抵抗冬日严寒好好为朝廷干活。

其余人就只能到别处去吃了。

三娘她们的膳食则是额外备的, 吃得和朝臣们也差不多。

只多了一样橡子饼,侍从们说是圣人吃着这素饼觉得好, 给她们也尝尝。

橡子不是什么稀罕物, 荒年才会捡来当粮食充饥,丰年农家会捡来喂猪。据说用橡子喂出来的猪特别肥,着实是山中难得的养猪一宝。

三娘没吃过橡子做的饼,好奇地咬了一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