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节(1 / 3)

新的谢家绣坊办起来后,发生的事与梁城如出一辙。

方?朝的棉花本就主要在边疆种植,他?们搬到北地后,发现这一带十分适合种植棉花,棉花产量极高,成本比原来更为低廉。然而北方?的纺织技术,却远远落后于?南方?之地。

两重缘由之下,价格低廉而绣工精美的谢家布坊一经问世,立即占领了北方?数地的市场。

在义军的保护下,谢家立即聚敛了大量财富。

这些?财产,再加上谢家从梁城带来的以前积累的资产,已经十分惊人。

谢知秋思考之后,将这笔钱用于?购买金属和?雇佣工匠,开始建设工坊。

这正是她当初想要说服皇上进行的义学与军事改革。

没有国家的支持,只凭谢家的财力,规模自然没有谢知秋原本期望的大,而且也来不?及花大时间培养工匠,只能在匆匆教育之后,就立即将工匠投入生产突火枪部件的进程中。

好在突火枪图纸被拆分以后,工匠都只需要生产一个小部分,既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难度也不?大。

兼之义军兵力有限,暂时如此,竟也勉强够用了。

大约就是在这个时期,方?朝与辛国撕破了脸,开始打仗。

对方?朝而言,现在绝不?是打仗的好时机,可?对谢知秋而言,这竟然成了不?可?思议的机会?。

经过一年有余的筹备,义军手上已经有了足量的突火枪。

以前义军只凭自己?的力量抵御辛国的军队,现在朝廷与辛国起了正面?冲突,压力就到了朝廷那边。

义军规模不?大,与辛国军队正面?交战不?是良策,在谢知秋的指挥下,他?们往往以偷袭和?暗地里?帮助朝廷军为主。

然而朝廷军比想象中还更不?能打,常有朝廷的守城将和?知县在危险时弃城而去。

谢知秋辞官来到北城,就是为了保卫江河百姓,自不?会?容忍这种事发生。

于?是义军在此时介入,凭借着突火枪等火器,他?们承担起了驱逐占城辛军,以及守卫城池的任务。

新型火器在战场上的威力比想象中更好,突火枪几乎适用于?所有场合,而火炮则在攻城时无往不?利,守城时坚不?可?摧。

不?知不?觉,包括他?们作为根基的云城在内,义军的掌控之下已有了数座小城。

然而刚刚受到义军保护的小城,往往满目疮痍,百姓逃得?逃、散得?散,还留在城里?的皆是老弱病残,还饿得?面?黄肌瘦。

在这时,谢知秋过去在当月县当知县,以及在朝中推出新政改革的经验就发挥了作用。

她先令义军维持秩序,给百姓发放适当的救济,安抚人心。

义军将城从辛军手中救出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民心,再加上他?们手上有强大的武器,又有威慑力,足以制止乱世中一些?道?德沦丧的乱象,很快,城中治安就能恢复。

接着,谢知秋就会?将绣坊、工坊迁入城中,主要招收工匠、绣娘、各种劳力以及杂工。另外,北地矿产其?实十分丰富,有了自己?地盘,就可?以自行发掘矿物了,因此也雇佣了大量矿工。

谢知秋雇佣劳力,不?拘老□□女,尽可?能给流民创造就业机会?。

百姓有了生计,就会?安定?下来。

有了义军的保护,不?用担心抢掠,城外的田地也能开始耕种,在城内做工得?到第一笔钱后,又有大量难民得?以回归田地。

粮食在这种岁月里?就是命脉,谢知秋对此极为重视。

在城内招来的工匠,第一批就送去修建水车、水渠能有助于?农业的设施,还会?让义军中有农业经验的人整理农业技巧,然后去城郊指导刚刚归田的农民提高耕种技术。

熬过最为艰难的第一年,第二年十有八九能够丰产。

粮食有了保障,生活安全,百姓手中有了余钱,商业紧随着就能繁荣起来。

义军掌控此地,他?们实际已是此地的朝廷。

谢知秋征收的税与朝廷相比很低,但纵然如此,税收总额仍在短时间内涨了上来,正如梁城改革当年。

到这种时候,谢知秋便?可?以结束不?断往城中砸钱的过程,开始得?到整座城的回馈。

利用这些?回馈,不?但可?以提升军队的战力,其?他?能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

……

谢知秋站在窗边,望着集市里?亮起的灯火。

五年过去,事情比她想象得?更加顺利。

半晌,她又回过头,看向桌案之上,雀儿刚送来的文书铺开,上面?有一些?是她的字,还有一些?是雀儿的字。

谢知秋顿了顿,道?:“你的字,写得?又比以前漂亮了。”

雀儿现在得?了小姐的夸奖仍十分高兴,她雀跃了一番,又有点不?好意思地道?:“我好歹也算是第一批义塾出来的人,是现在那帮小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