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节(1 / 2)
一面是妹妹在撒娇:“哥哥,你让爷爷听电话嘛~”
一面是爷爷杀鸡抹脖子的动作:“不准叫我!我不在!”
没到这个时候,沈何朝就很有赶紧能恢复说话能力的冲动,这样他就能开心愉快地告诉妹妹:
“老头儿就在旁边耍猴戏呢!”
小夕已经开始拍摄那个洋导演想要的东西了,工作学习也算顺利,还有人能和她“切磋”厨艺。
这么一想,好像也不用担心了。
板凳乐呵呵地端着凉菜盆子往外走,虽然天已经凉了,但是东北那种大西瓜还在源源不断地贩卖到这里,店里的一群小伙子今天看见店门口有人在卖大黑花的西瓜,一人抱了一个回来,瓜肉用勺子一个球一个球的挖出来,剩下的瓜皮裴板凳舍不得直接扔了,干脆收集起来做成了凉菜。
西瓜皮上几乎一点瓜瓤都没有了,白种泛绿的颜色外面是浓淡相间的翠衣外皮。
裴板凳把西瓜的外皮去了,只剩下那点可吃可不吃的部分,切成小细条的样式,在西瓜皮里面拌入盐和糖,腌渍几个小时之后用手反复地揉捏去除掉其中自然含有的水分,同时也力图用盐和糖去掉瓜皮本身的涩味再在其中渗入其他的味道。
红油是自制的,裴板凳学来的熬油手艺全是偷学的,有些地方没有人讲解他也就一直没放在心上。
说来奇怪,小师姐说起川菜里的红油熬制竟然颇有见地,几种强调不同香气的材料和火候的搭配让裴板凳觉得新世界的大门都向他打开了好多次。
今天他准备用的红油就是他在受了小师姐的指点之后自己动手熬的。
鲁地少用菜籽油,他用的是花生油,与菜籽油相比,花生油香度有余浓烈不足,另一方面因为沸点远不如菜籽油高,所以用花生油熬制辣油的时候总是有人觉得油的味道辣味偏淡不够厚重,为了弥补这一点,裴板凳就先炒了辣椒。
辣椒用的是晾晒之后的本地红辣椒,用手指捏开,能看见金黄色干瘪瘪的种子,这样的辣椒要在干干的锅里不停地翻出辣味,把所有的味道都用火催逼出来,同时要掌控好时间和火力,一旦超过了某个标准,辣椒就会有一种苦味,这种不适宜的味道能让整道菜都失去了原有的味觉特点。
辣椒炒好了,裴板凳自己拎着滚油一点点地倒进去,在依然是使用小火候的慢煨之下,他们能够确保红油辣味的基调是怎么也不可能再被冲击和改变的了。
盐、糖、香油按照一定的的比例混合,再加上酱油和醋,让一碗调味汁的味道变得丰富又家常。
被去掉了水分的西瓜条变得柔软纤长,把它与青红椒丝混合,撒上白色的芝麻,然后倒入调味汁,为了迎合鲁地人们吃凉拌菜口味的习惯,他还在上面拌入了蒜蓉。
调味汁浇在一盆的西瓜皮的细条守丧,红红绿绿还有白色的点缀,让这道原材料没有什么附加值的西瓜片变成了又一道开胃败火的小菜。裴板凳把这盆凉菜搬出来就是跟他师兄显摆的,结果对方根本就无视他。
抱着凉菜转了两圈的依然没有博得师兄的注意力,裴板凳搬着自己的凉菜坐在了老魏的身边。
“新菜?”老魏咂咂嘴,这个是莴笋?不像啊……难道是什么稀罕玩意儿 “算是吧。”裴板凳想了想,这道菜他来了鲁地这还是第一次做,怎么算都是“新菜”。“这是?”老魏用干净的筷子夹了一点到自己的碗里,他先打量了半天这个“厨子”的举动,然后把凉菜放进了自己嘴里。
“香脆酸辣……很开胃。”
老魏的点评一向是很准确的。
“哎,光头厨子,你怎么会想到给我们吃西瓜皮啊。”西瓜皮在很多人的眼里是应该被扔掉的部分,哪怕很多人都知道它可以吃,但是可以吃不代表会去吃。
这里面的区别往往在于人们是否尊重食材是否愿意去尝试一些新鲜事物。
这些“人们”指的是普通人。
对于裴板凳来说,他看着这盆的西瓜皮,突然想到了他自己。
沈家饺子馆的厨子都经历过各种挖角,如今在沈家崭露头角的裴板凳最近就收到了很多馆子的青睐,他们愿意出高价让裴板凳来他们的馆子当厨师,其中的大部分还是川菜馆子。
现在的川菜馆子还不像几年十几年之后那样全国遍地开花,那些重金想挖裴板凳走的饭馆九成九都是在当地没什么根基的新馆子。
他们艳羡着沈家现在声名鹊起的口碑,能够某种程度上给沈家的馆子添堵,他们是非常乐意的——比如挖走一个本事不错的厨子。
可惜裴板凳把他们没有想人们预想的那样在重重诱惑下很快就离开沈家,他带着一身属于川菜菜系的厨艺,就这么死死地蜗居在鲁菜饺子馆的后厨房里。
据说是因为他喜欢这里。
喜欢,喜欢什么呢?
因为他的人生就像是这点瓜皮一样,有人弃之不理,也有人捡回家门,去掉尘土、切成细丝,耐心地揉搓拿捏去掉水分,终于被做成了这样的一道酸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