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节(2 / 3)
还要花钱引进外人拍的纪录片。
他们对任红霞说:“如果你愿意入职我们台,我们非常欢迎,这部片子就当是我们台的作品。”
任红霞不愿意,她就是不想再被电视台里繁复的行政流程和缓慢的办事效率拖累脚步,才从央视离开的。
卫视也许会比央视稍好,也可能更差……都是在同一个体制里面生存,再好也有限。
现在就还有两个选择,卖给海外电视台,或者在网络平台上播出。
如果想卖给海外电视台,那就得以海外客户的视角走,文化传统习俗不一样,能打动他们的角度也不一样。
如果想在网上播,那拍摄角度就要更加年轻化,更能吸引上网的人群。
任红霞现在的想法是卖海外电视台,那么拍摄计划就要调整一下,得先找同时精通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的人来解决中西方文化之间的鸿沟。
路菲菲觉得这完全不是问题:“我们可以找孔子学院的人帮忙。”
上次找荣娴做兼职的时候,路菲菲去她们学校找过她几次,这个学校有老师在孔子学院上过课。
这个老师是个《永恒之星》的重度氪金选手,深爱着里面的一个角色,得知路菲菲当年就是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整个人都欢欣起来,温娜把已经绝版的几个限量周边送给她。
现在老师看见路菲菲,比见着亲人还要亲。
路菲菲问她能不能介绍还在孔子学院的外国老师认识认识,她问清楚路菲菲找这个人的目的之后说:“虽然我们说欧美是连在一起的,但是,欧洲和美国,乃至加拿大,其实在文化上都有差别。
你看英国人看不起美国人,也看不起爱洋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互相看不起,意大利人跟西班牙人也不一样,甚至各个国家不同地区的人都有些不一样。
苏格兰的高地人和低地人也完全不同。
美国的东海岸和西海岸也完全不同,东海岸的人自诩精英,觉得西海岸就是没有文化没脑子的暴发户……”
最后,她认真地说:“你要先确定这个片子的受众到底是谁,还有,想不想拿奖,想拿奖,就得打中评委的喜好,不然,大众再喜欢,评委不喜欢,也没有用。”
说到这,她和路菲菲不约而同的笑起来,之前路菲菲给她说过一个段子,说村上春树为什么书卖得这么好,却每次都拿不到诺贝尔文学奖。
因为他的代表作是《挪威的森林》,诺贝尔本人是瑞典人,颁奖是在瑞典颁,说挪威岂不是很不给面子。
如果写的是《瑞典的森林》,说不定当年就获奖了。
欧洲的国家太多,太碎,体量小,毛病多,任红霞认真研究之后,决定把目标放在美国:世界国土面积排名第三,gdp世界第一,冷战之后的绝对世界一霸,论话语权,美国的嘴比欧盟协约国的几十张嘴加在一起都大。
确定了目标群体之后,老师帮忙找了她们学校在孔子学院的关系,发现只能联系上路易斯安那州的孔子学院,不巧的是,他们现在正沉迷于搞中医,十年前,有一部名为《刮痧》的电影,展示了在圣路易斯发生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学院通过这部电影,向美国人宣传中医学,美国人对神秘的东方拔罐、刮痧、针灸、正骨、按摩十分有兴趣,学院里不断扩大宣传范围,忙得不亦乐乎,实在抽不出人手来开辟新的赛道。
任红霞看着路菲菲比自己团队的人还要尽心,她自己是为了实践自己对纪录片的理想,就算是打了水漂,也算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但是路菲菲是个商人,要是自己的节目不能给予她足够的回馈,给她的打击一定会很大。
任红霞得知路易斯安那州的孔子学院不愿意参加拍摄后,她对路菲菲说:“我自己想办法找人吧,你已经做了很多了。”
路菲菲笑道:“你们安心拍摄,以后我少不得要跟这些搞文化的人有往来,现在我也不单是为了你们,也是为了我自己。”
她说的都是真话,要搞全球营销,必然要跟各地的传统文化观念对接,不然生意没法做。
任红霞不喜欢让自己的名字成为流量密码,她的追求是自己的片子火了就行,最好自己可以隐身在片子后面,免得被人打上标签,赞助方投资方只想着让她拍固定的套路。
路菲菲不是,她即要公司出名,也要项目出名,更希望自己出名。
只要她这个人出名了,将来不管接什么项目,都能得到帮助,这有什么不好的。
人各有志,路菲菲不打算劝任红霞打造个人名片,反正她自己能扬名就够了。
路菲菲发扬契而不舍的精神,虽然路易斯安那州的孔子学院拒绝了她,她继续追问对方知不知道还有哪个孔子学院能协办。
学院的人给她指了一条明路:“你可以找国家汉办,全球的孔子学院都归汉办管,说不定有的地方正好在办与茶相关的内容,或者有空闲,可以开新项目。”
路菲菲得到了一个汉办马主任的电话,她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